目前分類:11月號 2008 (7)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人類傳奇 月刊  Nov 11月號  目錄

◎台大人類學系系學會
點選文章標題即可閱讀
 

 

A版 新聞摘選

       

       舊香蘭遺址 模具說文明 】 

         

         【穿梭絲路4千年 「樓蘭美女」來台 】

 

 

         【原鄉悲歌 吟唱「消失的部落」】

 

 

 

B版 特別報導

      高原上的色彩--專訪陳品姮學姊 】   ◎李問  謝以萱

 

 

C版 系學會

       CONCERTO˙人類學協奏曲 ─我的學思歷程】

 

      

      

D版 學術與藝文活動

         11月份

作:學術部    謝以萱 李問 賴萱珮 李文馨 范姜曉涵 周焦郁寧 黃淥 鄭思恆 盧惟揚

Anthr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原鄉悲歌 吟唱「消失的部落」

2008/10/28  高有智◎中國時報

這股危機已經蔓延在邵族、泰雅族、鄒族等原住民社會,有些部落人口幾乎都快走光,邵族的大平林部落處境更是堪憂,因為未劃入原住民地區,幾乎快被同化了;有些部落則因官方調查資料還未確實,成為「另類消失部落」。本報調查研究室深入採訪消失部落的危機,呼籲政府單位重視與搶救。
     每年農曆八月是邵族的過年節慶,也是日月潭的伊達邵部落難得聚集的盛會,他們高歌吟唱,努力傳承既有文化,然而,鮮為人知的是,邵族還有一個「大平林部落」,不在日月潭地區,目前剩下不十戶,卻是逐漸走向黃昏。
     台廿一號省道公路是連接水里和日月潭的重要道路,就在不顯眼的七十三公里處的入口處,卻有一條陡峭的產業道路直通大平林部落。這群原來屬於頭社邵族人,目前剩下不到十戶,平時居住人數只有廿、卅人,除了身分證上的邵族身分,幾乎快被外界遺忘。  古調歌詞母語 老人仍哼唱
     近八十歲的丹春木是當地部落年紀最大的耆老,也是唯一還會吟唱古調的老人家。他目睹部落青年外流、文化的流失與生活破敗,內心感觸良多,當地過年的祖靈祭儀式已經停辦了五十餘年,儘管年輕一輩早已經失去印象,不過,他還是記得,依舊在回味。
     丹春木從壓箱底翻出一本破舊的筆記本,裡頭記錄了當時過年要吟唱的歌曲,他擔心文化失傳,小心翼翼用日文留下歌詞,旋律依舊盤旋在腦海中,在自家的檳榔園中,他開了嗓子就對著遠方繚唱,還一邊解釋男生唱完,就要換女生對唱,一首接著一首,遙想當年儀式的盛況,彷彿回到五十年前的老部落,族人又回到了身邊。
     年輕族人外流 文化難傳承
     隔壁的親戚丹金蘭目前六十八歲,也是少數還會講邵族話的人,但很多話也都記不得了,她經歷颱風水災,失去了老公和兩個兒子,目前只剩小兒子和他同住,隨著年歲凋零,她感嘆說:「在我們這邊,邵族人就快死光了。」
     大平林部落的邵族從日據時期就已經和漢人混居,隱身在漢人的村落中,卻沒有劃入原住民的鄉鎮地區,原民會對原鄉的照顧始終無法遍及這裡。
     大平林部落走向幾乎被同化的黃昏之路,問到居民是否想傳承邵族文化?老人家們不約而同感嘆:「小孩都不在身邊,我們還能教誰?」就算要教,年輕人用不到,根本也不會想學,丹春木還喃喃說:「我們還會有機會再辦過年?」大平林部落只不過是瀕臨消失部落的縮影。
     面臨瓦解危機 部落空洞化
     根誌優(達英)跑遍全台部落,他指出,類似大平林部落的情況還很多,許多部落面臨瓦解的危機,甚至只剩三、四戶,包括鄒族的阿里山鄉茲安納部落、泰雅族的復興鄉石門部落、多洋部落等,不少部落連道路都沒有,還有進出需要靠船隻接駁,「不僅是被遺忘,簡直就是被遺棄!」
     原鄉人口外流是造成部落空洞化的主因,根據原住民族委員會資料,都市原住民人口數在一九九五年是九萬九四五人,佔全國原住民總人數為二四.六%;二○○三年一月底增加到十四萬七三六五人,比例也增加到三四%;直到最新統計,到今年八月底,都市原住民已經突破二十萬人,佔總人口的四一.二六%。
     原民會副主委林江義也說,這份數據是以設籍人口計算,如果加上未設戶籍部份,原住民在都會區的人數比例會超過一半。他強調,都市原住民的人口增加快速,每年平均約增加一萬人,目前原住民人口一年也約只是多一萬餘人,「我們的下一代幾乎都是在都市長大,遠離了原鄉!」
     都市化成潮流 原民回鄉難
     他憂心,這樣的潮流不僅是量變,也會是質變,原鄉最後會出現文化斷層,走向消失的危機,國外也常有這樣的案例。
     原民會目前傷腦筋的,除了思考適度調整資源照顧日益增多的都會原住民,也要加強原鄉的教育與產業政策,讓原住民回鄉意願增加,但林江義坦承:「都市化的潮流真的很難抗拒。」
     根誌優的部落調查中,看到了部落人口和文化流失的危機,他更發現,許多部落的存在就連原住民族委員會都沒有掌握到,他曾經擔任原民會委員,瞭解各地提報的資料不夠確實,有些部落就這樣淪為官方統計的「另類消失部落」。
     提報資料不實 官方難掌握
     台東縣太麻里鄉的上大溪部落是排灣族的老部落,族人原本居住在大武山中的「古拉勞」舊部落,約在一六五○年代輾轉遷徙至現址,早期部落多達兩、三百人,因為人口外流,部分族人遷徙至台九線省道旁的大溪部落,上大溪部落反而被遺忘。
     根誌優說,除了上大溪部落,在屏東縣牡丹鄉小路部落,明明就還有上百名的排灣族人,約略四十戶,部落因為處於牡丹鄉與滿洲鄉交界處,官方統計都沒有清楚掌握。
     此外,台東縣長濱鄉的南溪部落其實是阿美族和布農族混居的地區,但彼此分地而處,阿美族聚落稱為「幾嘎打岸」部落,布農族則稱作「古蘇哈拉」部落。根誌優表示,這是兩個不同部落,相距也有一段距離,原民會的調查資料卻只有出現阿美族部落,布農族的部分就這樣消失了。

from~http://iel.apc.gov.tw/news/u_news_v2.asp?id={1F6A95FB-AE41-4837-B4A7-59188515345D}&newsid=39

Anthr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穿梭絲路4千年 「樓蘭美女」來台

2009/10/11  吳垠慧◎中國時報

名聞國際的「樓蘭美女」要來台灣了!廿八年前在新疆樓蘭古城出土的女性木乃伊「樓蘭美女」,年代距今四千年。由於新疆天乾物燥,這具被風乾的屍骨至今保存完整,十分珍稀。國立歷史博物館與中時媒體集團經過九年積極爭取,終於向維吾爾博物館請到這位大漠美女,在史博館現身。

     「絲路傳奇:新疆文物大展」十二月六日起在史博館開幕,將展出一五○件在新疆絲路地區出土的古文物,展品中被列為一級古文物的就達卅八件。來台的展品分別珍藏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文物局、博物館和考古所內,如今,台灣觀眾不需千里迢迢跑到新疆大漠,也能在台灣見到這些千年以上、極具異國丰采的古文物。其中,尤以「樓蘭美女」和「小河寶寶」兩件東方木乃伊最引人矚目。

     新疆文物展 大漠風情現身史博館

     絲路是連結亞洲和地中海地區的東西貿易通道,全長一萬多公里,自先秦以來就是多種部族、東西文化薈萃之地。漢唐時期,各族盤據西北,日益強大。漢武帝時,特使張騫往通西域,名將衛青、霍去病遠征西域,開出一條通往西方的路。透過這條路,中國的絲與瓷器可以運到歐洲,也使得歐洲文明陸續傳入中國,這條路被稱為絲路。而經由絲路的東西方貿易更在唐代達到頂峰。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正好位於絲路的要衝,沿著孔雀河流域附近,就有樓蘭、小河、營盤等聚落形成。由於這裡的氣候乾燥,環境特殊,考古出土了許許多多至今仍保存完好的千年古物,包括先秦金器、漢晉織品、魏晉壁畫、唐代絹畫等,出土的絲路文物前後時空橫跨三千多年,訴說了古西域文明,以及之後荒寒的滄桑歷史。

     在來台展出的展品中,最轟動的莫過於「樓蘭美女」。這尊一九八○年代出土的東方木乃伊,出土時全身被粗毛布包裹著,頭上戴著插有翎羽的毛帽,腳上穿著底部經過多次補綴的皮鞋。由於大漠極度乾燥,因此「美女」全身的皮膚被風乾,呈棕紅色、光滑乾硬的狀態。

     西域古文化 風乾千年仍見舊輝煌

     考古學界對這位女性的背景所知甚少,目前經由碳十四和DNA的鑑定,確認她是百分百的西方白種女性,年齡在四十至四十五歲之間,身高約一五二公分(生前高約一五五公分),血型O型。由於風乾之故,目前體重只剩十公斤左右。時藝多媒體董事長李梅齡說:「她是被繁複的『太陽墓葬』方式埋葬,身分可能是貴族女子。」考古專家以電腦重建這位女性的外觀,發現她五官相當清秀,鼻樑尖高,眼睛深凹,長長的睫毛,下巴尖俏,栗色的直髮披肩,是位美貌女子。

     令人驚奇的是,距今四千年,她的體毛、指甲、皮膚、眼睫毛仍清晰可見,也因而獲得「樓蘭美女」的封號。「樓蘭美女」於二○○二年在東京國立博物館和大阪歷史博物館展出時,皆造成轟動。不過,由於溼度控制不良,身上竟然出現霉斑!這讓維吾爾博物館相當緊張,決定將「美女」列為第一優先的管制品。因此,除了二○○六年曾應中國官方要求到香港文化博物館展出外,就不給予國際展出的機會。史博館館長黃永川表示,屆時樓蘭美女將放置在強化玻璃棺內,將空氣抽出、注入碳氣,控制溫溼,另外還置放乾燥劑。

From http://news.chinatimes.com/Chinatimes/newscontent/newscontent-artnews/0,3457,112008102400030+110513+20081024+news,00.html

Anthr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舊香蘭遺址 模具說文明

2008/10/24
中國時報  黃力勉

台東的舊香蘭文化遺址歷經兩次考古之後,發現許多與台灣其他史前文化迥異的文明,包括可大量生產金屬用品的石製模具、獸骨製魚叉、雕工精細的獸骨裸女雕刻以及玻璃製品,由於考古現場都有製作的痕跡,研判文明發展成熟,影響原住民文化相當深。

                                        From 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News/2007Cti-News-Print/0,4634,110503x112008101100147,00.html

     國立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研究員李坤修,投入台灣史前文明考古將近卅年,不過在挖掘舊香蘭遺址,卻有許多相當令人驚訝的發現,尤其象徵現代文明的金屬製品,所使用的石頭模具,更讓他訝異。

     李坤修表示,台灣考古從未發現石製的金屬模具,這模具做工精細,有澆注口,還有兩面面模具合起來的標示刻記,模具有經過高溫燒紅的痕跡,顯見當時的金屬製作技術成熟。

     由於金屬出現屬舊香蘭文化後期,距離現在約一千兩百年前,陸續挖掘出的玻璃、黃金及青銅,材料要經攝氏八百度至一千兩百度才能熔解,是擁有高溫技術製作的成品。

     由於這石製模具屬於富含雲母的頁岩,與台東沿海的頁岩成分迥異,研判有可能模具從外國傳入,在以當地金屬加熱技術,製成許多製品,其中一項模具製成的金屬鈴鐺,卻在貿易頻繁的台北十三行遺址被發現,更能證明當時貿易盛行,與國外交流頻繁。

Anthr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高原上的色彩--專訪陳品姮學姊

◎李問  謝以萱

       Laja離玻利維亞的首都La Paz有半小時的車程。這裡的高原上,點綴了一個個艾瑪拉族(Aymara)印地安人居住的小鎮。近幾年來,當地的婦女喜歡穿色彩鮮豔的膨膨裙、還會戴上黑色的圓頂帽子。這種有五百年歷史膨膨裙,其實本來是西班牙人強迫印地
安人穿的服飾,現在卻成為當地婦女展現認同的象徵。大家稱這些婦女為「Cholita」。

      人類所碩士班畢業的陳品姮學姊過去幾年來,已經去了玻利維亞三次。在這幾趟旅程中,陳品姮朝夕相處的夥伴,正是Laja地區各個小鎮中的婦女編織團體。他先是在2004年申請到了國科會經費去了兩個月,2005年又去了半年。去年他則是參加了客委會的紀錄片拍攝培訓計畫,在紐約受訓後,又回到高原上。

     對南美洲的嚮往

    「我高中的時候其實就非常喜歡南美洲。後來來人類所,上童元昭老師的『南美洲民族誌』,才想到說真的可以去。」於是,陳品姮在碩二的時候開始學習西班牙文,並且在台北跟一個阿根廷修女練習會話。在得知Laja有一名德國修女在協助當地婦女團體後,陳品姮便跟他聯絡,最後確定住在Laja市中心的教堂,並且開始田野工作。

      儘管陳品姮本身不是天主教徒,Laja天主堂的修女卻還是很溫暖地招待他住下來。「每個修女認識的人都不一樣。他們會帶我到不同的小鎮上,介紹當地的婦女給我認識。」他便這樣子認識了Laja各地婦女的編織團體、舞蹈團體,也漸漸關注到了Cholita傳統服裝的再現。

     鮮豔的色彩,多變的形象

    「Cholita的認同是很有彈性的。有時候人們看到婦女穿著膨膨裙就會跟我說『喔那就是Cholita』。可是像去年選Cholita小姐(當地的選美比賽),最後選上的被取消資格,說他平常沒有那樣穿。」陳品姮說,Cholita這個詞過去帶有貶意,指住在都市中沒受過教育、骯髒的印地安女性。直至今天,Cholita在玻利維亞的不同族群、階級之間,都代表不同的意義,整個形象是背後有複雜的歷史過程。比方說,住在大都市La Paz盆地的有錢人(多為白人),可能就會對Cholita有負面的觀感。可是後來鄉下的印地安婦女,卻也開始用Cholita來當作自我認同,甚至會整個小鎮的婦女在節慶時穿上同樣顏色的裙子,藉此凝聚地方意識。

      雖然在出發之前有練西班牙語,可是到了Laja卻還是遇到了語言上的隔閡。「其實我本來要做信仰上的改宗。可是要那種題目要很深入的訪談,還要談到他們很內心的想法,我不一定有辦法問,他們也不一定很會講。」於是,陳品姮換了個方向:影像人類學。他用視覺上的觀察來彌補在語言上的障礙,拍攝紀錄片捕捉Cholita豐富的色彩與形象。

    影像作為一種敘述  婦女當主角

    「我覺得用影像來紀錄,讓他們自己表現,會比我自己說來得好。」他還提到,人身處在一個全新的環境之中,對環境中的小地方會特別地敏感,會注意到一些本地人習以為常的事物、每一餐的馬鈴薯旁邊都會出現新的驚奇。訪談上的限制讓陳品姮更注重文獻的閱讀(La Paz城裡的大學有豐富的資料),以及與當地婦女一起實際工作的經驗。

      做田野的過程中,也會有疲憊的時候。陳品姮笑說,有時候他會坐車到La Paz,乘那個機會用用網路看看寶貴的中文資料、或是一個人坐在咖啡廳裡吃蛋糕。「有時候會覺得自己好難再知道更多,可是出去實際做一些事情,就一定有累積。」他認為出田野的時候,就要面對自己的弱點,跳脫自己的小困難。人在外面,一定會有情緒上的難處,但如果一直膽怯、不跟人說話,就會完全沒有收穫。就算是遭搶,電腦、護照都不見了,都還是得想辦法撐下去。

      現在,陳品姮一面在系上擔任助理,一面做新的研究:在排灣族的部落做田野工作.他目前可能會繼續朝影像人類學、紀錄片拍攝方面努力。在玻利維亞的時候,他其實也有接觸當地的原住民媒體工作室。其中很多都是馬克思主義的團體,想要運用影片幫
 沒有聲音的族群發聲。儘管他們的作法有許多困境,可是陳品姮認為學術界也同樣有很多侷限。他說,如果以後還有機會回到高原上拍攝,跟這些工作室有良好的對話與反省,會是最重要的事情。

     過去在高原上拍攝紀錄片的工作室,往往以社會運動的的角度來關注印地安民族的生活處境。可是在這樣的框架之下,也容易忽略到印地安人內部的矛盾。陳品姮認為,當地印地安男人對女人的剝削,長期以來沒有人注意;而過去研究團體、社運團體也缺
 乏性別的觀點,去思考婦女本身的感受。他想要做的正是透過影片的紀錄,讓這些婦女當主角,發掘他們自己的歷史、訴說他們的心路歷程,表現出Cholita的生活。

       感謝陳品姮學姊的分享:)
       這是她在玻利維亞其間的部落格,裡面有許多影像紀錄:

       http://altiplanomio.blogspot.com/

 

Anthr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ONCERTO  人類學協奏曲 ─我的學思歷程

 獨奏樂器與交響樂團的對奏。以人類學為基調,交融出各種不同的旋律。

 系學會將邀請畢業的學長姐和我們分享「走出」人類學系後,人類學的觀點可以為我
 們帶來什麼;尤其在未來的職場與人生過程中,人類學的訓練帶給我們什麼樣的視角

 

 系友座談會


   講者:鄭永國學長─陶藝家
   時間:11月21日  (五)  12:40~14:00
   地點:台大人類學系  206室 

 

   講者:熊鵬翥學長─帝門藝術教育基金會執行長
   時間:11月26日  (三)  12:40~14:00
   地點:台大人類學系  206室

Anthr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08舞蹈文化人類學研討表演會                                                                                                       

 此研討會針對文化人類學、爪哇舞蹈、嶺南舞蹈研究等作深入探討外,並於會後出版
 研討會論文集,藉以豐富本國舞蹈文化資產。台北場次更請新古典舞團藝術總監劉鳳
 學博士講說唐讌樂舞研究以及現場唐樂舞示範演出。

 時間︰11/22~11/25
 地點:財團法人新古典表演藝術基金會 紅樹林劇場
       25170台北縣淡水鎮中正東路二段29號15樓
       (紅樹林捷運站出口左轉,安泰登峰大廈內)

 11/24 臺南科技大學舞蹈系
 11/25 國立台灣體育大學(台中)

 

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參觀活動項目                               
                                                                     
 科普演講:美術史通俗演講
 主持人:王汎森 所長
 適合參觀對象:高中以上
 活動內容 :中國中古石刻圖像世界傳統與創新-
            台灣美術的多重面貌看見美術史-美術史進入生活的幾個方式
 地點:歷史文物陳列館5樓會議室

                           開放參觀:
  一〕:認識甲骨文字 Understanding the Oracle Bone Inscriptions
  二〕:收藏記憶-走訪傅斯年圖書館
  三〕:「史前文化工作坊」Prehistory Culture Workshop
  四〕:「數位學習與文化體驗--九宮格闖關」
  五〕:「明清檔案裱褙實作示範」
 [一~四] 適合參觀對象:國小以上  [五] 適合參觀對象:高中以上
 網頁:http://www.ihp.sinica.edu.tw/

 

 文化創造與社會實踐研討會                                           
                                                                  
   時間:97年11月7日~9日(五~日) 9:30-17:30                          
   地點:中研院民族所新館三樓2319會議室
   詳細內容請見下方連結:
   網頁:http://www.ioe.sinica.edu.tw/chinese/seminar/081107-09/index.htm

 

 夫妻間支持授受及其影響

   講者:周玉慧(中研院民族所)    對話人:葉光輝(中研院民族所)
   時間:97年11月3日(星期一)  14:30~16:30
   地點:中研院民族所新大樓三樓 2319 會議室
   網頁:http://www.ioe.sinica.edu.tw/chinese/event/index.htm

 

 民族誌知識中的舞者與舞蹈

   講者:趙綺芳(台北藝術大學舞蹈理論研究所)
   時間:11/12 14:00-16:00
   地點:清大人社院C304

 

重現部落樂器新價值 - 身聲大地樂器館                            
《2008流浪之音》演出暨講座系列活動
     
                           

 時間︰11/08-11/29
 地點:身體大地樂器館(淡水鎮中正東路二段88巷39號)
 網頁︰ http://www.sunsontheatre.com/musicroom/event.html

 


印度音樂表演

 演出者:Waka & Yo:印度 Sitar 西塔琴及 Tabla 塔布拉鼓,兩位曾赴印度學習
         古典音樂、目前旅居台灣的日籍音樂家
 時間:11/21 12:30~13:10
 地點:台大文學院大廳

 

 

Anthr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