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地景,社區動力,與環境倡議的治理:

生質能源與有機生產在永續農業上的分歧動機—一個人類學的觀察

講者:李宜澤 先生(美國匹茲堡大學人類學系博士候選人‧中央研究院人文社   

      會科學博士候選人)

日期:2009415日(星期三)

時間:12001330 p.m.

地點:政大民族所新館 三樓 2319會議室                                                                               

報名截止:414

報名請洽:林音秀 小姐  2652-3484E-mailworld66@gate.sinica.edu.tw

 

 

《藍色蜘蛛網》電視劇之探析和想像:謎之音、多聲複調與文化記號

講者:林徐達 (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

日期/時間:200948() 下午14:00-16:00

地點:國立清華大學人社院C304

講者簡介

林徐達助理教授是美國普林斯頓人類學博士,研究專長為文化理論日台(跨)區域研究、記憶與歷史辯證、獵人頭儀式研究、詮釋人類學、反省式人類學寫作,以及殖民∕後殖民理論等。

主辦單位: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

 

 

 

馬尼拉大屠殺與李旦出走日本(1603-1607

主講人:陳國棟 先生(本所研究員)

時 間:2009413日(週一)上午1000

地 點: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文物陳列館五樓會議室

 

 

原住民圖資中心98年4月電影欣賞:孩子要回家、海角七號

 

片名

孩子要回家

海角七號

內容

電影故事發生在1931年,那時候的澳洲人正厲行種族淨化政策的優生理論,澳洲開發初期有不少 白人隨著鐵路工程到處留情,和原住民婦女發生關係生下子女後就繼續前行開發,留下混血的half-carte的子女清寒渡日。

電 影中的原住民委員會主委Neville是真實存在的官員,他是優生學的信徒,認定澳洲原住民的基因、等級都遠不如歐洲白人,既然白人留下了那麼多的混血後 裔,切斷混血後裔與原住民母親的關係,強迫他們接受白人的教育、信仰,久而久之,不需三代的時光,就能夠淨化澳洲,提昇澳洲人的水平。

電 影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就描寫Molly, Daisy Gracie被白人強行帶走,送往兩千公里外的改造營,修女會洗淨她們的身體,給她們溫暖的臥鋪,充裕的食物,只要求她們忘掉母語,改說英語,接納白人 的宗教和禮儀,將來好做白人的奴僕和管家。他們相信這樣的改造工程改善了她們的生活品質,至於她們對家鄉的思念,對母親的惦掛,白人總是一笑置之,有吃有 喝,有穿有住,一切都不收費,那不是恩澤是什麼?為什麼澳洲的原住民就不知感激呢?

 

六十多年前,日籍男老師隻身搭上了離開台灣的船隻,離開了他在台灣的戀人,友子。充滿懷念與愛戀的字句,化為書信,六十多年後寄達恆春尋找著昔戀人。

六 十多年後,失意的樂團主唱阿嘉,在繼父安排下,當起了恆春小鎮的特約郵差;郵件中來自日本的包裹,寫著日據時代舊址「恆春郡海角七號番地」,....來自 日本的過氣模特兒友子,被迫留在恆春,做起演唱會的相關工作。為了爭取難得的表演機會,阿嘉的繼父發起自組樂團的行動,樂團的成員則來自當地居民,主唱阿 嘉、老郵差茂伯、機車行黑手水蛙、唱詩班鋼琴伴奏大大、小米酒業務員馬拉桑、交通警察勞馬父子,組合出了一個讓人跌破眼鏡的樂團。

阿嘉終於決定打起精神,重整樂團,他們的音樂夢是否能夠實現?沉睡了六十年的情書是否會安然送到信件的主人「友子」手中?而阿嘉跟友子的戀情,是否能夠繼續發展下去?

播放時間

每週六日09:50~11:30

每週六日14:00~16:10

 

資料來源: http://epaper.ntu.edu.tw/view.php?listid=134&id=7804

 

 

 

 

urivangerau走在文化的絲路-2009年當代原住民藝術家創作聯展

時間: 2009/03/09-2009/05/31

主辦單位:屏東縣政府

活動地點:屏東縣瑪家鄉台灣原住民文化園區

 展覽介紹:

  urivangerau(排灣族語”彩虹”之意)走在文化的絲路-2009年當代原住民藝術家創作聯展,即日起至531日在屏東縣瑪家鄉台灣原住民文化園區舉行,屏東縣政府歡迎民眾踴躍前往觀賞,
 
台灣原住民處於多元文化社會型態下的台灣,在各種不同族群文化的相遇之下,許多文化母體已漸趨式微,而原住民的藝術文化一直是台灣相當重要的資產之一,隨著時代的變遷以及外來文化的衝擊許多屬於傳統的原住民藝術文化已漸漸遺失,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一直致力於原住民族藝術的發展,從推動「原住民藝術家駐村促進部落在地就業計畫」開始,不斷努力,期望能提供原住民藝術家更好的創作環境,並且能將個人的藝術技能傳授下去讓原住民藝術能永續發展。
 
原住民處表示,此次聯展於原住民文化園區舉辦,期間自即日至531日止,共凝聚了38位原住民藝術家創作精華,從原住民文化與室內空間的交織與對話中,淬煉出自然精神與文化共享的存在價值。
 
本次展覽參展作品有別於我們印象中的傳統造型,增添了創意、生命力及現代風格的藝術創作,展現出視覺藝術之精華及傳承原住民文化特色。希望藉由展覽的方式,將原住民工藝家的藝術成果推廣開來,也希望增進台灣人士對原住民藝術家之創作有更深層的認識及體驗,近而將原住民的傳統藝術繼續傳承發揚下去,並增添原住民藝術家發展的契機。 

 

相關活動訊息歡迎上網查詢,或請電洽08-7991219267周小姐。
資料來源:http://www.tipp.org.tw/formosan/action/action_detail.jspx?id=20090316000002

 

 

 

穿越歷史長河—— 文明科技四千年

 

時間:2009/3/9~2009/4/30

 地點: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第一特展室

展覽介紹: 

  一道豐沛的四千年歷史文物長河,將從臺北中央研究院川流至臺灣各地。

為慶祝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創立80周年,由史語所主辦的「穿越歷史長河——文明科技四千年」全國巡迴展,為縮減臺灣城鄉數位差距,從20085月起展開,於全國七個博物館巡迴展出。

  觀眾可透過現場展件與線上資料庫等,從不同角度欣賞人類工藝與美學的積累,體驗人文與科技結合的種種可能。例如瀏覽三、四百年前清朝皇帝的詔書;利用「魔幻水晶球」以虛擬方式,把玩臺北八里十三行遺址出土的可愛陶偶豬;欣賞三千年前商朝馬車等。

 資料來源 <http://www.nmp.gov.tw/nmpnews.php?nt=&newsdetail=661>

 

 

 

十三行博物館「考古電影院」

 

  關於考古,你的印象是什麼?想必很多人都是來自電影。而現實中的考古家生活,是不是像印第安那瓊斯一樣驚險刺激?3/28起,十三行博物館將為您解謎,從328日起至510日止 每個週末假期將推出「考古電影院」,放映一系列與考古相關的熱門院線片。

   位於八里的十三行博物館開館即將屆滿六週年,一直以來除了保存、展示當初搶救下的十三行遺址之外,更重要的便是藉由博物館寓教於樂的功能來推廣考古教育,為 了解開考古的奧秘,讓觀眾沉浸在考古的氛圍裡,十三行特別配合六週年館慶,從328日起連續一個多月,每週六、日下午430,推出「考古電影院」,播 放考古系列影片,包括:紅極一時的印第安那瓊斯系列四部曲「法櫃奇兵」、「魔宮傳奇」、「聖戰奇兵」、「水晶骷髏王國」及票房冠軍電影「古墓奇兵」、「國 家寶藏」及「博物館驚魂夜」等。

    從321日起憑當月份發票(不限金額)即可免費入館,歡迎大家到館內服務台索取免費電影票,每人限索2張,名額有限,送完為止,動作要快囉!

 

 放映場次:

第一週(3/283/291630博物館驚魂夜

第二週(4/44/51630 法櫃奇兵

第三週 (4/114/12) 1630 魔宮傳奇

第四週 (4/184/19) 1630 聖戰奇兵

第五週 (4/254/26) 1630 水晶骷髏王國

第六週 (5/25/3) 1630 古墓奇兵

第七週 (5/95/10) 1630 國家寶藏

 

資料來源<http://www.sshm.tpc.gov.tw/common/html/sshm/news/news00detail.jsp?nid1=6546>

 

 

 

 

Anthr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噢,大家快進來看吧!!

排班表 

場地

內攤:新體一樓入口右手邊走道會遇到的第二個攤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電腦多媒體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走道右一

 

中文系          外文系         歷史系

圖資系          人類系         哲學系

 

走道右二

 

        日文系          戲劇系         法律系        

社會系          經濟系         政治系

                                                    

走道左二

 

社工系          工管系         會計系

資管系          國企系         財經系

 

走道左一

外攤:農業陳列館前147

 

內攤的工作

介紹人類學系的內容,回答大家的問題,基本上都會有大三、大四的學長姐在場,所以有不知道的可以問,會一直講個不停!

 

看板介紹

看板上會有簡短的人類學介紹,大概說明後也可加入自己的看法。為了讓大家輕鬆的了解人類學,我們準備了許多例子說明人類學研究的方向和領域,大家不需要通通都記得,在說明的時候只需要找自己最熟悉的例子即可。我們將其分成五個領域:

一、    文化衝擊

中東婦女的面紗

當兩個文化接觸時,可能融合彼此影響,也有可能因為不同而產生衝擊。伊斯蘭教世界的婦女平時出門必定蒙上面紗,除了眼睛以外的部位是不能露出來的。因此,近幾年有許多人對於面紗提出很嚴重的抗議,讓為這樣是貶低女性的地位與基本人權。然而,面紗對伊斯蘭教世界的婦女是有很大的意義的!對她們來說,蒙上了那一層面紗也等於向全部的人宣告:Please treat me with respect!!! 請尊重我!當我們在對其他文化的某項特色提出質疑或反對時,不應只用自身的角度,當地人賦予此物或此項習俗的意義更應該被考慮在內。

薩摩亞社會的第三性

薩摩亞社會對於性別的分類與一般認為的分類不同。在西方世界或是我們的社會中,男女各有屬於自己的特性與義務,一旦不在此框架內的人有可能被視為異類。然而,薩摩亞社會中除了男性與女性外,有著第三種性別法法菲尼Fa'afafinesFa'afafines有著男性的生理結構,而外在裝扮與行為偏向女性。Fa'afafines突破了一般認為的性別角色分類法則,也打破慣性的性別分工及性慾取向的選擇。Fa'afafines從事女性的家務工作,但由於他們擁有較為強壯高大的體格,也從事男性的工作。薩摩亞社會中,Fa'afafines很受歡迎,他們認為Fa'afafines不僅兼具了男女的特色,也皆可從事兩邊的工作。一個家庭中若出現Fa'afafines,是很值得開心與榮耀的!

二、                身體人類學

傳統中國的冷熱觀念

對於「冷」與「熱」的詮釋,也依文化而有所不同。例如:西方世界,食物的冷熱根據溫度,煮熱的食物就是熱的;生的食物ex:沙拉屬於冷的食物,不強調食物冷熱的分類。然而,中國的中醫裡頭食物的冷熱卻跟溫度無關,且很重視食物的冷熱。中醫認為寒涼性食物吃後對生理機能具有鎮靜及清涼消炎的作用,適合熱性體質者吃。例如:生病的時候中醫會建議別吃白蘿蔔、西瓜、薏仁這類「冷」的食物;喉嚨痛時會被認為「火氣大」,此時盡量別吃「熱」的食物,例如:龍眼、人參這類較「熱」的食物。對於食物甚至是身體冷熱的界定,根據不同的文化,會有不同的分界與定義。

東方人對痠痛的想像

每天生活中,不論是大動作還是小動作,一旦持續一段時間,不免覺得好「痠」啊!站久了,腳很痠;仰著脖子一會兒,也會感覺痠;手提重物一整天,痠痛的感覺更是令人受不了。有一項日本身體人類學的研究,關於每個文化中,人對身體感官的詮釋,例如:對將肩膀「痠」的這種感覺稱作「肩凝」。然而,並非所有人都有這種「痠」的感覺。在西方世界中,對於身體不舒服的感覺通常都是「痛」,他們不認為有「痠」這種感覺存在,手提重物、走一整天或是仰著脖子,會覺得「痛」而不是「痠」。即便是我們覺得很正常、很普遍的感覺,也並非每個文化皆共有的。

三、文化衝突

盧安達飯店與猶太屠殺

為什麼國與國之間會有戰爭?宗教之間是如何發生對立?為什麼會存在著種族的矛盾?    假如以身高、體重做為區分「我們」與「他們」的分界是可笑的,同樣的,為什麼以宗教、語言、膚色、出生地做為區隔會是必然的?是什麼樣的東西在區分「我們」與「他們」?是什麼原因造成群體的衝突?到底是什麼樣的意識在作祟?群體的認同又是怎麼被建構出來的?這背後的原因錯綜複雜,可能是處於不同的社經地位,可能是沒有共同的歷史背景,可能是種族不同,可能是使用不同的文字語言,可能是信仰不同的宗教,也可能是文化、權力、土地、資源,更可能是群體認同、是國族情緒...是早期殖民的影響(例如非洲二次戰後獨立,以殖民地為國界的劃分),是政治力的干涉(例如圖西族和胡圖族即是因為圖西族有較高的社經地位而造成兩者之間的衝突)

四、象徵

星巴克

星巴克用公平交易來建立品牌形象,使顧客認為自己在喝咖啡的同時,也能幫助他人,此外,教育消費者何謂好的咖啡,在消費者心中形成優質咖啡的形象,整個咖啡店的設計也讓人覺得喝咖啡是優雅的活動,使星巴克咖啡代表中產階級的形象。

迪士尼動畫片與身體意象

從迪士尼的公主系列可以看出,美國人印象中的女性意象,纖細的身軀才是美的典範;而壞人角色如賈方、烏蘇拉,在身體上一個是極瘦,另一個是極胖,反映社會對於身體的視覺意象。

五、全球化

麥當勞

麥當勞身為一跨國企業,在不同的地區有不同的經營策略,在東亞地區,會推出米漢堡系列;在印度則把牛肉換成雞肉,還貼心的推出素食套餐;在日本推出刈包漢堡。此外,在不同地區的麥當勞也會有當地的建築風格。

 

接著有考古學的基本介紹和模擬探坑的模型,只要照版面講解就好了!

同樣將研究重心放在探索過去,討論在時間軸上的人類發展過程,考古學家與史學家最大的差異點在於,史學主要將知識建立在文字記載的史籍書本上,考古學家們結構過往圖像的材料則注重在經過人類使用的各種物質,包括器物、建築物,或是食用動植物剩下的殘餘垃圾等,企圖了解的對象通常是沒有被文字記錄下來的史前人類生活群體。試從今日的角度來思考,倘若千萬年後地球上的生物面對著廢棄的鋼筋水泥房屋、破碎的塑膠容器、殘缺的電腦主機殼等等東西,他們將如何建構出使用這些東西的人們的生活形貌?這正是考古學所面對的問題,在學者們解答的過程中,不僅僅要上山下海、不斷發掘更多、更完整的人類遺留物,更要在腦海中構築精準的邏輯概念,整理詮釋所發現的物質,類比現生族群的活動來推想過去,並將自己的新發現與前人的研究相互整合補充,抽絲剝繭,分析各種狀況的可能性,最後推論出一個最具說服力的結果。我們今日熟悉的十三行文化、大坌坑文化便是積累著多年來學者以田野發掘和研究方法理論互為經緯,編織出來最有機會接近於史前台灣的人類生活樣貌。

 

最後是博物館學的介紹

人類有兩種似乎是普遍而永恆的天性或是本能,就是蒐藏物品的渴望,以及向別人展示的企圖。幾乎每一個人都會蒐集一些東西,或者,至少會有一些是特別喜好並希望得到別人讚賞的物品。而這樣一個收藏與向他人展示的行為,就成為了博物館的起源。

    17世紀的「好奇心陳列室」收藏著來自世界各地的奇珍異寶,這類的收藏方式轉變為今日的博物館。

    博物館的基礎建立在藏品的收藏與保存上,透過研究人員對於藏品的研究與詮釋,重新建立起一個結合空間與物件的展示脈絡,達到教育及娛樂大眾的目的。博物館的分類視其收藏品的種類可區分為好幾種,例如:自然科學博物館、美術館、歷史博物館、考古學博物館等等。透過考古發掘出來的文化遺物或是各文化的民族學藏品,研究人員必須在娛樂與教育之間取得平衡,將文化的脈絡展示在大眾面前。

藏品 + 維護 + 應用 = 博物館的價值

    博物館的價值不在於藏品的多寡以及珍稀程度,而在於如何應用藏品,讓其發揮最大的教育效益。

 

 

Q&A

Q1:人類學系和其他系的不同?

人類學系和歷史系的不同:

歷史學主要以文字資料、歷史文獻研究人類活動;人類學則不以歷史文獻,而是自身的觀察研究人類的過去與現在。

人類學系和哲學系的不同:

哲學系研究何謂知識、真假的問題,以及生死、為何會有人類等強調理性思辨的問題;而人類學研究個體也研究整體,強調的「參與觀察」

人類學系和心理系的不同:

心理學之主要目的在於以理論整合研究社會現象及人類的心理歷程,設法改善人類生活;人類學之主要行為在於詮釋文化現象,增進世界對不同文化的理解,減少衝突與誤解。

人類學系和社會系的不同:

社會學研究的是工業革命後的社會,尤其重視資本主義的結構,整個出發點與人類學不同,相對來說人類學的研究較為廣泛。

Q2:文田與考田是甚麼

文化田野以及考古田野是人類系和其他科系比較起來,非常非常特殊的一門課。簡單來說田野課類似於所謂的實習課;文化田野實習的內容就是讓同學們前往田野地進行自己的研究、考古田野就是到考古遺址實際的參與發掘和撰寫發掘報告書;這樣的課程目的就在於讓同學對於無論是文化人類學或者考古學的知識獲得、建構能有更深一層的了解體會。

Q3:人類系是在挖恐龍嗎?

不是!恐龍以及史前動植物的發掘研究是屬於古生物學的範疇,和考古學的焦點不一樣,考古學關心的還是有關於人類的知識。除此之外,考古學和古器物學也有很大很大的差異,古器物的研究主要是著重於器物本身的相關資料,而考古學則是利用發掘出來的古器物以及其脈絡來建構當時人類生活的樣貌;而若在遺址之中發現了古代的生物遺留,也可利用該些資料來建構這些生物和當時人類有什麼關係,進而更了解當時的生活情形。

 

 

 

外攤的工作

 

幫忙叫賣,賣的東西有小米和芋頭的吉拿普,和小米酒調酒。

外攤分成三個班:8:00~11:00  11:00~14:00  14:00~17:00

 

早班工作內容:

1 準備攤位這部分請讓我現場指示)

2 備料切一保鮮盒的檸檬片、調製拿鐵;確認原料備足)

3 煮吉拿普25小米+25芋頭=50

 

中班工作內容cinavu

1 接班時請注意商品數、原料數;拿鐵少於1/3壺就要調新的、檸檬片也是1/3之下就要補;吉拿普少於63+3就要補;或聽外攤組長指示。

2視情況是否增設流動攤位人

 

晚班工作內容

1 視情況是否設流動攤位人

2 吉拿普第一天限量50+50個,第二天賣完為止

3 飲料部分則是看狀況要不要補

4 清潔收攤,而後可離開或去內攤幫忙

 

 

吉拿普的煮法:

用卡式瓦斯爐和大鍋子水煮;先在系館裝熱水裝鍋子的6~8分滿,煮水,水滾之後丟入吉拿普,滾了之後關火悶30分鐘即可芋頭口味的悶燒時間可減少)。

 

飲料的Recipe:

小米拿鐵:

a料:牛奶+咖啡3:2倒滿茶壺

製作過程:雪克杯裝滿冰塊,一瓶蓋的娃斯可拉小米酒,果糖繞一小圈,到入a(約到雪克杯的八分),搖製倒入杯中即可。

小米通寧:

將杯子裝滿冰塊,到入一瓶蓋的小米酒,到入通寧水,攪拌後加一片檸檬片即可。

小米沙瓦:

將杯子裝滿冰塊,倒入一瓶蓋的小米酒,加上5瓶蓋的梅子醋,一圈果糖,攪拌後加入蘇打水即可。

 

有任何問題請問陳信如!

 

Anthr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